其中有幾句,可提出來說明:


 


五蘊:色、受、想、行、識。


 


苦集滅道:我們是處於苦境,



 


若滅境不安份,侵犯到苦境來,這就是亂的來源。


 


心無罣礙:父母交代的事、長輩交代的任務,馬上去完成,不


 


要拖,例如罰單是一定要繳,跑不掉,試想這些事拖久了有好


 


處嗎?事情未了,即是心有罣礙,罣礙多了,心不安寧,運如


 


何會變好?功德、福報的累積,是平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來


 


的。


 


要天天背心經至少三遍,若能將心經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則道


 


不遠矣!這只是粗淺的,還有更深的學問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是說依照「般若」的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境界,此乃般若菩薩的自心內證。


 


--------------------------------


 


心經的應用


 


現代都市人學習「般若心經」,因「心經」可以令我們在百忙之中找回自我,不會生活得焦慮和不安。
  一般都市人都有「失心」的現象,一切的身體疾病及靈病亦隨之而來,因此,「心經」可說是幫助我們都市人找回自己的「心」的心經,使人類得以善發其所以為人的特性,擁有極其宏觀的智慧。
  因此心經不愧為「心之經」,不單打破我們的迷情妄執,而且使人平心靜氣地來思索這一顆「心」。這絕不是簡單的。
  「無邊生死何能斷,唯有禪那正思惟。」
  為甚麼要修「心經」?因為心經能斷一切眾生的無邊生死苦。


 


---------------------


般若



  「般若」一般的解釋,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寫「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徹地解釋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譯為「智慧」,而跟原梵語音(古時之印度音)直翻過來,其目的在說明,「般若」二字,在中國文字裏,無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類對世界萬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稱為「世間智」。人的智商有極限,所見所聞,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來的一種見解,並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類智商可隨可及,雖有科學家、哲學家參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來看,還覺得未夠「真知灼見」,因人受六識而生感覺,這感覺是妄知妄見的,祇是人眼中「自以為是」的一種見解。
  「般若」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稱之為「無漏智」,這包融的宇宙真理,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間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無漏智」(般若也)。「世間智」你我易尋,人一出生不斷受教育,但這些教育,是人肉體所體會的智慧,有極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長到一個階段,發覺肉體所感覺的世界外,還有非肉體以外的世界,物質世界有極大的局限,物慾使人窮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於是開始發現人可藉另一途徑,得到離苦得樂,永遠幸福的方法,乃以「無漏智」(即般若)這無上智慧去體會。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拋開一切世間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盡得「世間智」才可達到「無漏智」。人要修習一切世間智慧,通過聞、思、修三個境界,才可以慢慢達到靈性的體會,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間智」乃造船之木,「無漏智」乃渡我們到快樂淨土之船,無木不能成船!無世間智亦即無「無漏智」。
   人面對人生,經世間遭遇而深受體會,才可以達到「般若」的「無漏智境界」。人產生智慧,是要經人生體會而來。因此愈多經歷的人,愈易透徹「般若」,由看文字,到觀照,到實相的人生體驗,累積了多少感覺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間智要去領悟,才可以開竅!所以「般若心經」是加速我們看透萬物真像,而比別人更快地活得更快樂的無上方法。「般若心經」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誦讀,令人精神集中腦活神通。人腦一活,所有的智慧都來了,決斷也英明了,自然選擇正確行起大運來。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過覺悟世間智的真實面貌後,產生出來的一種人生觀。這人生觀,非源於肉體六識,普通人的智慧乃源於宇宙,悟徹來源的「般若」,故稱為般若的真相,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滅一切煩惱,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樂與幸福之境!



波羅蜜多



  人是演員,來到這生要演這個角色,既是演員就應有演員道德,盡量將自己的戲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煩的動物,總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場演小兵,總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結果舞台亂了,因為小兵搶了皇帝的戲來演。
  好的戲,要靠每個重視自己崗位戲份的演員,去演好自己的戲份。
  人要將自己應做的事做好,獲得圓滿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談宗教,也不要談到外太空去,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從開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羅蜜多」。
  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稱為「波羅蜜多」。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說依照般若的方法,從茫茫苦海中解脫生老病死苦,到達永恒的快樂,這過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了。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
  每個人都有旅遊的經驗,請問,你上次旅行往哪處去?
  打個比喻,當是台北吧!
  還記得自己住在哪一個飯店,哪一間房間嗎?
  相信很多人都不記得吧!
  其實我們呱呱墜地,生在世上,就入住一間酒店一樣,我們的身體就如酒店一樣,給我們的靈體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間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CHECK-IN和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執著於這家酒店給你的東西,祇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樂,還將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狀,地基斜歪、空氣絕不流通。住在這家酒店,苦極了!
  「波羅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這酒店住得快樂,直至CHECK-OUT搬到另一家為止。佛家認為,一共有六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叫做布施波羅蜜。 就是不斷的送東西給別人。
  世間最奇妙是你怎樣對人,人自然怎樣對你,你恨一個人,不可能冀求別人會喜歡你對你笑,你必須先要向人家笑,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試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會伸出手來,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會圓滿很多。  「施」比「受」偉大之處在這裏。
  第二個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見「戒」字就驚,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他們會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
  一個「難」字,將自己不願改變性格的藉口都引來了,自己好不風騷!
  其實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祇是自己不肯「移」罷了。
  第三種是忍辱波羅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會有爭,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為甚麼要忍?這「忍辱」兩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將之看成另一種境界。





  「般若心經」的「心」字,可作「心臟」解,意喻解經的心臟,比喻其重要性。
  人有一顆「不動心」,埋於心靈深處,這是唯一真實的心。
  以「水」喻「心」的話,「水」無論多麼驚濤駭浪,但在海底深處,水的本貌平靜無比。水之所以動,完全由於環境所造成。
  波浪與水底之水不一樣,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質為「不動」的。
  同樣「心」,每個人的表面多麼變動都好,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寧靜的心,這心是不動心,一切眾生都有這顆心。
  因此,「般若心經」是指每個人,都有這超越時空,永恒存在,超越實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經」這簡稱的另一真義,是說明這部經的精華實難以脫離此般若之智的不動心。這講法對「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不動心。





  經,只是一道橋樑。
  經的存在價值,只在使行者通過唸誦,得到引導,使己心與「佛心」緊密相連。
  超越了物慾,搭通了人與宇宙脈搏的節奏。
  誦經的目的,是要你借經文的節奏及內涵的宇宙觀,開發自己的心靈,使面臨困境時,能藉誦經激發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發動自己的不動心,以極高的智慧去破解問題。
  因此,「經」要領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
  為甚麼,有些人稱唸經為「修」經,用「修」字來形容,表示用「心」去參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經。單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因此太執迷於佛經字句的考證,大拋一批佛學專有名詞,這是錯誤的修經法。
  故此「心經」不是經。


----------------------------- 


 


心經的淺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觀自在菩薩」有兩義,一是觀世音菩薩,二是凡能觀察真理,獲得解脫者的所有菩薩,均可稱之。
  「觀自在菩薩」就是說觀照成就,深入實相,得大安樂,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行深」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亦即是開悟的時候,亦是三密加持自觀成菩薩剎那。此段主「度一切苦厄」為「法總通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消除。
  「照見」是「觀照」,「五蘊」是下文的色、受、想、行、識五種。「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
  「色蘊」不是顏色的「色」,也不是男女間的「色」,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色」,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受蘊」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凡肚餓、煩惱、冷熱、頭痛、腿麻就是「受蘊」。
  「想蘊」是思想,第六意識的思想。
  「行蘊」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是生命的本能活動,因緣和合、字宙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識蘊」是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本來真如佛性,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成了輪迴因果。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舍利子有多個解釋。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叫「舍利子」。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色」雖然是明顯現著,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並無實體也無自性。
  「空」是一些東西也沒有,故「色」與「空」沒有分別。此段開始主無所得故,為分別諸乘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望、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況,完全相同色蘊既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污染,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諸法空相」那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就出現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望、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這是重覆「五蘊皆空」的意思。
  「無眼耳鼻舌身意」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此乃彌勒菩薩之自內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六識都是虛妄的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
  這段語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十二因緣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迴的由來。
  因緣,因是起因,如種子,能生出東西。緣是助緣,幫助因成果者。避免惡緣惡因,促成善緣,才可完成菩提。「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苦集滅道」叫四聖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是四種真理。
  以上四諦總說是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這個「苦」是從貪瞋癡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眾生被無明迷惑住,才變成愚癡,本性是靈明的,故還有甚麼叫做智慧?縱使有智慧,又有甚麼用呢?故叫「無智」。
  既然一切的法都是空的,甚麼五蘊、十八界、四聖諦都是空的,那有所得呢?
  本來沒有的東西,現在忽然得到,才叫「得」!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甚麼再要得的?這是自性清淨如來(觀音異名)之自內證。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多故 心無罣礙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罣礙」是不得自在,我們凡夫因為不瞭解空的道理,生出種種的妄心,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的安息,所以有罣礙,不能自在。此段主「三藐三菩薩」為行人得益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
  凡夫沒有智慧,會常常生起不合道理的念頭,所以感覺有障礙。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的妙法修行。
  「究竟」是最徹底。「涅槃」就是寂滅,圓寂之意。障礙屬「業」、「恐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有了般若的智慧,可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最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統稱,「阿」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是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是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聲聞行者的真言,是光明的真言,是緣覺行者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大乘行者的真言,是無可比較的秘藏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此段稱為總歸持明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真言,真言是這樣的,(此段為秘藏真言分。)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波訶訶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


-----------------------------------


 


吾人當知,迴向之內容有三:(1)迴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迴因向果(將日夜所念之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迴向往生極樂淨土);(3)迴事向理(從理論上而言,所作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是故常見之迴向文,分為『一般迴向文』與『淨土迴向文』兩大類,茲舉例如下,以供有緣眾生之參考:

(一) 一般迴向文:(1)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2)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3)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此為誦經後適用)。(4)持戒的功德殊勝,無邊的勝福迴向,提昇人生的品質,建設人間的淨土,佛法僧三寶常住,戒定慧三學普行,願三界一切眾生,成無量福慧莊嚴(此為誦戒後適用)。(5)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讀誦受持者,消業增福慧,現眷得安樂,先亡得超昇,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此為誦經後適用)。(6)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一切出資者,輾轉流通者,現眷咸安樂,先亡獲超昇,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此為贊助印經時適用)。

(二) 淨土迴向文:(1)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2)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3)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4)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5)願我臨命終時,能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您們佛及聖眾,手持金剛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即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參考資料:1. http://www.configsys.com.hk/sumging/


         2.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901025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6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