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信:不發瘋也難的醫生 (柯文哲)

2013年08月29日

對健保稍有研究的人就會知道,健保要永續經營,先決條件是「家 醫」、「分級」、「轉診」、「論人計酬」。當根本問題不解決,卻要醫師發揚史懷哲精神,結果就是「四大皆空」。此時再感慨年輕醫師怕苦畏難、沒人要走急重 症,已經和「反攻大陸」的囈語差不多,輕則被訕笑,重則惹人反感。

 

我 常說,「一個柯文哲之存在,見證台灣社會之荒謬。」如果我們有良好的安寧共照、居家安寧這些政策設施,根本就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設立所謂的「德蕾莎病 房」(急診後送病房)。但是當系統沒有建立,而垂死的病人就躺在那裡,怎麼辦呢?又不能假裝沒看到,總是要有人去做,但是這已注定會運作得很勉強。在資源 有限的情形下,醫師會優先救治急性病人,末期病人只好先犧牲了。我們的德蕾莎病房試著擠出人力物力去處理急診末期病人的問題,但是榮總院長林芳郁曾經託人 告訴我:「你無法以一個病房去解決台灣的急診問題,更何況急診也只是台灣醫療問題的冰山一角。」

 

 

 

 


柯p台灣器捐制度之故事--2012年8月23日(去年所寫)

柯文哲

128,877

 

 

仿美建立助理制度

醫 師應該是一個團隊的領導人,而不是由醫師包辦所有大大小小的醫療工作。我們需要和美國一樣,建立「醫師助理」的制度,並訓練「專科護理師」做更高階的工 作,而不是把醫師拉下來做低階之工作。但台灣目前醫療體系沒有醫師助理,對專科護理師的執業範圍也多方限制。於是在台灣,主治醫師做住院醫師的工作,住院 醫師做實習醫師的工作,實習醫師做歐巴桑的工作。幾乎所有基層醫療工作由住院醫師、實習醫師承擔,他們的工作滿意度也可想而知。縫皮膚需要外科教授縫嗎? 其實一個醫師助理訓練幾年一定縫得比教授縫得還要漂亮。

 


我每次看到急診人山人海,
有人在急診走廊的推床上等住院超過一個星期;或者清晨5點以前就 來門診排隊等掛號,我並不以台大醫院醫術精湛而自喜,而是同情病人之無辜。如果在自家附近就可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誰願意長途跋涉,清晨5點去排門診?誰 願意躺在急診走廊的推床上好幾天,等一個不確定的住院機會?

 


證嚴法師說:「如果方向對了,走得慢,還可走到目的地。但如果方向錯了,那麼走得再 快,也不能達到目的地。」我們先問自己一個題目:如果台灣的健保要永續經營,那麼整個台灣醫療體系應該是什麼樣子?醫師之分科組成應該如何分配?醫師、護 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的人數應該如何?然後再問: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向是朝這些目標前進嗎?

 

做到過勞死沒人知

此時會發現,事實上我們是離理想目標越來越遠!這時要靠醫界的唐吉訶德去hold住局面,做到死了,或許有機會像林杰樑醫師被哀悼一番,其實更多醫護過勞死也沒人知道。至於撐不住,帶著失望心情走人的,還要被冠以沒有醫德的罪名。

 


總之,這是兩難的局面,明知醫療體系有問題,怎麼做都是杯水車薪。但眼前急診的病人就躺在那裡,怎麼辦呢?要我們醫師不發瘋也很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6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