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以小說形式談論心靈成長的書籍,作者以一個都會女性若菱為主軸,她在生命的低潮期遇見了一位神秘的老人,在那幾度充滿智慧與包容的交談過程,若菱慢慢地回過頭來省思自己的生命,甚而漸漸地找回真實的自己。小說的書寫方式,不單單成功地牽扯著讀者的情緒,更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彷彿讀者也跟隨著若菱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踩踏著不同於以往的人生旅途。而夾雜於書中雋永的智慧語錄更每每在那滿是疑惑的困頓裡,提供了新的觀點與方向。無怪乎,這本書會被稱為都會女性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書中以苦為開端,其精彩地道出了現今生活中許多人常常身陷在情緒的牢籠而無可自拔。那樣的訴求,當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更能牽動著讀者的好奇,如果若菱的苦無異於自身,那麼當主角慢慢找著撥雲見日之法,人生是否因此也能有所變革。書中智慧的老者一開始便提醒著若菱:

    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原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我們總是希冀著苦難的遠離、快樂的到來,然則我們卻鮮少去思考什麼是苦,什麼又是快樂。甚至掉入了一種被動的等待或者奢望之中,然則如果我們不清楚我們所要的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得到呢?書中老人針對若菱對於苦的埋怨與傷悲,直接點出了快樂的意涵來解答:

    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談到喜悅,智慧老人接著以同心圓的方式談及人的心理機制,而處在最為核心部位被其他部分團團包圍起來很難碰觸得到的是「真我」亦即「愛、喜悅、和平」。而環繞其外的則是身體、情緒、思想、角色扮演。書中談及: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連結,但是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於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分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自我」於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如何能找回自我,亦即找著內心所深深期盼的「愛、喜悅、和平」就成了這堂人生課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那深藏於同心圓之中的寶藏其實原就存在於內心,只是被生活的瑣碎與生命的虛幻所包裹,如何穿透那一層又一層的阻隔,是老人一步一步教導若菱相對應的法門。

    從對「身體」的「連結」開始,到對「情緒」的「臣服」,而後則是「思想」得要下的「靜定」功夫,最後則是「角色扮演」、「身分認同」所需得要的「覺察」。就身體的部分來說,所謂的連結也許就從多留一點關注給自己的身體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身體的關注常常在於它發出警告之時,然則我們能否在平時養成習慣去注意身體的感覺,甚至時時安撫照顧,那麼其或許就是跨出回頭望見自己的第一步。

    由身體而致情緒,情緒往往是我們最常關注的焦點,或者該說不得不去注意。只是,更多時候我們會帶著既定的眼光來評斷不同的情緒,然則書中提及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臣服才有接納的可能,而非在掙扎中陷入更深的泥淖之中。書中分先以胜肽的概念談及情緒的特色:

    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地位那張神經網路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再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胜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圍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飢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妳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

    緊接著,「胜肽」的論述,作者又以「痛苦之身」的概念,談及情緒所導致的能量場,其往往促成了生命中不斷重複的情緒魔咒:

    
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為食,如果你不餵養它想要的食物的話,它會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來維生。

    反覆閱讀著這幾段的文字,那關於情緒的描繪直讓人心驚不已,因為看見了生命裡一次又一次的陷溺,看見了人生中怎也擺脫不掉的悲劇。那當下彷彿化做書中的主角若菱,懇切地尋求老人的教誨。老人提出了「臣服」的應對之策,「臣服」得要先知曉對於情緒的抗拒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抗拒反而更容易陷溺在情緒的波瀾之中。所以,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之後更試著去關注眼前的自己,即便有時候那很難接受。可是當把能量充分拉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盲目地外射,反而才有機會回過頭來看看那個身陷在「痛苦之身」中的自己。看見才能開啟理解與包容的契機,關注也才有療癒的可能,情緒的釋放來自於允許,更來自於回頭觀照自身的勇氣與慈悲。

    就在反覆觀照裡,在情緒的釋放與貼近之時,我們更能夠理解自己思維上的僵化與設限。然則理解與控制是不同的,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知悉之後遂能夠改換自己的思維,然則若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往往會因為受挫而更加沮喪。老人提醒著,我們無從控制腦袋裡的思想,只能藉由觀察它、檢視它來轉移。書中如此書寫著:

    傾聽自己腦袋裡的聲音,做一個觀察的臨在。聲音在那裡,我在這裡聽著它,注視它。這份了解,就不是一個思想了,它是對你臨在的一個感覺,一個新的意識的向度就生起了。透過這樣的觀察(傾聽內在的思考、對話),你可以感覺到在那些思想下面的一個比較深層次的自我,一個有意識的臨在。……

    定靜的功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如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你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也許不能暢飲,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濕潤的水氣。

    定靜方得以檢視自己的想法,書中有段話著實發人省思:「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是故,改變的契機與方法不在外頭,也不是取決於旁人,而是回到自身。省視內在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要去釐清自己當下是在什麼樣的狀況與情緒中,將原來難以接受的自己投射出去,更在那樣的紛擾與刺激中引發情緒的波濤。念頭總是不斷湧升,定靜之法讓自己先不隨著念頭打轉,反而拉回到自身的關注。釐清情緒與思想之間的糾結,也許方得以還諸情緒原有的樣貌,更找回思想本身的盲點與出口。隨著那樣的過程,也許就能破除關於身分認同的狀態。書中對此書寫著:

    
覺知是破除身分認同的第一步。要你放下身分認同是很難的,「看見」是第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認同於某樣東西,也許你沒辦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徹底了解到你認同的那些東西,其實不是你,也不是屬於你的,你就有可能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

    活著最怕的是陷溺在不斷地追求,卻又不知所為為何的生命之中。汲汲營營的人生,卻滿佈著空虛與荒涼。生命裡充斥著許許多多的該然,在那一層又一層的牢籠之中,望不見出口,更遑論找著自身存在的意義。失去了與真我的連結,我們不得不向小我靠攏,那代價卻遠超乎我們的預期。一如前述在那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圓裡,真我被層層包裹著,書中隨著主角的步伐緩慢卻堅毅地踩踏著。先是破解了身體的滯愛,然後進一步化解情緒的癮頭,接著檢視思想的謬誤,最後則釋放掉無謂的身分認同。果真如此,當能重新連結上失落已久的真我,也當能重溫「愛、喜悅、和平」。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發覺這是一本很特別的心靈成長書籍,有別於很多書直接探討著各種不同的精彩理論,書中以小說的模式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而主角的角色與身分的普及性,更是容易引發共鳴。當然,如此的書寫方式不免失卻了關於心靈圖像描繪的完整性與深入性。然則,作者卻透過延伸閱讀的方式,讓想要進一步探究的人有所依循。這會兒想起了作者的生命歷程,也許這是一本其親身經歷所改寫的小說,也許這是一本融合其讀書心得與自我感想的心靈成長書籍,不管為何者,其的精彩在於貼近,更在於拉扯出想要不同、想要蛻變的那顆堅毅而溫柔的心靈。

 引用來源: http://blog.xuite.net/stillsea/blog/59854596-%E9%81%87%E8%A6%8B%E6%9C%AA%E7%9F%A5%E7%9A%84%E8%87%AA%E5%B7%B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6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