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1]。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相傳媽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2])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媽祖離世時鄉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
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后廟。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信仰源起
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史料中有多種傳說:
-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歷代褒封
從宋徽宗到清咸豐皇帝為止,媽祖受各代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
鄭和與天妃
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
- 永樂元年,鄭和出使暹羅國,海上忽刮大風,幾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鄭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陣香風漂飄來,見神站立在桅杆上,頓時風平浪靜。
-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國途中、往榜葛剌國也遇到颱風,祈求神靈保佑後平安。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
各地的媽祖信仰
台灣

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漢人移民多 自大陸渡海而來,除了帶來原鄉信仰及香火外,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 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
---------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Avalokiteśvara;,藏語拼音:Chenrezigwangchug),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佛祖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他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重入世間教化救援。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本生因緣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歷史沿革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稱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因為諸佛菩薩本無男女之相,乃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本願中有隨願因緣化身救度的誓願,所以大眾依願可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
形象與傳說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